地方性斑疹伤寒

地方性斑疹伤寒(endemictyphus)又称鼠型斑疹伤寒(murinetyphus),是由莫氏立克次体(Rickettsiamooseri,Rickettsiatyphi)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,但症状轻,病程短,病死率低。近年来,我国西安、河北等地有本病流行。

【病原学】

莫氏立克次体的形态、染色特点、生化反应、培养条件及其对热及消毒剂的抵抗力,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。但DNA同源性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:二者无密切关系。二者有共同的耐热可溶性抗原,有交叉反应,而不耐热之颗粒性抗原有所不同,可用补体结合试验及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相区别。莫氏立克次体接种雄性豚鼠腹腔,可引起阴囊明显肿胀,称之为豚鼠阴囊现象,是与普氏立克次体的重要鉴别点。莫氏立克次体接种能使大鼠和小鼠感染致死,可用来保存立克次体或进行传代及分离病原体。然而,大、小鼠对普氏立克次体均不敏感。

【流行病学】

(一)传染源

家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,以鼠→鼠蚤→鼠的循环形式在鼠间传播。鼠感染后不立即死亡,鼠蚤在鼠死亡后才离开鼠体叮咬人而传播。有材料认为,患者及牛、羊、猪、马、骡也可作为传染源。

(二)传播途径

主要通过鼠蚤为媒介传播,传播方式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,立克次体寄生在蚤肠壁细胞内大量繁殖,叮咬人时不能将病原体注入人体内,可将含有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排出在皮肤上,或蚤被压碎其体内病原体通过抓痕进入人体内。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通过呼吸道及眼结膜使其受染。如有人虱寄生人体,也可作为传播媒介,此时患者为传染源。

(三)人群易感性

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,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。

【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】

莫氏立克次体经吞噬作用进入内皮细胞,并大量繁殖,使细胞破坏,引起血管炎。但病情较轻,毛细血管的血栓形成较少见。

【临床表现】

潜伏期为1~2周,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,但症状轻,病程短。

(一)发热

起病多急骤,体温多在39℃左右,为稽留热或弛张热,热程一般9~14天,热多渐退。伴发冷、头痛、全身疼痛及结膜充血。35%患者有干咳,23%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见致密影。有研究发现,50%患儿仅表现夜间发热,而白天可正常活动。

(二)皮疹

约50%~80%患者有皮疹。皮疹出现时间及特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,皮疹数目虽较少,但足底和手掌有时可见,多为充血性,出血性皮疹极为少见。持续数日皮疹消退,一般不留痕迹。

(三)中枢神经系统症状

大多数患者仅有头痛、头晕、失眠等轻度神经系统症状。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少见。

(四)其他

约50%患者轻度脾大,肝大少见。其他脏器也很少受累,故并发症少见。偶见淋巴结病、腓肠肌触痛和长久坐立所致静脉血栓。

儿童感染后,临床症状与成人基本相同。

【实验室检查】

(一)血象

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多正常。

(二)血清学检查

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呈阳性,但效价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低。须依赖补体结合试验及立克次体凝集试验来鉴别。最近采用的特殊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一定临床意义。

(三)DNA探针杂交与PCR基因扩增技术

检测患者血中立克次体DNA用于本病早期诊断。

(四)动物接种

见流行性斑疹伤寒。

【诊断】

居住地区有本病发生,有鼠及被蚤叮咬史更重要。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,但症状轻,病程短。结合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可作出临床诊断。确诊应做补体结合试验或立克次体凝集试验。

【鉴别诊断】

本病需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,参阅流行性斑疹伤寒。

【预后】

本病病情较轻,并发症少,偶见出现多脏器衰竭病例。未经治疗者,病死率一般不到5%。用抗生素治疗后,患者很少死亡。近年来虽有暴发流行,但无死亡者。

【治疗】

同流行性斑疹伤寒。患儿对多西环素(doxycycline)反应较佳,病情很快好转。

【预防】

(1)主要是灭鼠灭蚤,早期发现、隔离患者,并及早治疗。

(2)因本病多为散发,故一般不用预防注射。但对从事动物实验人员和灭鼠人员进行预防接种,可用普氏立克次体株灭活疫苗。

参考文献

1.王勤环.地方性斑疹伤寒.见:斯崇文,贾辅忠,李家泰主编.感染病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4.759—761.

2.FergieJE,PurcellK,WanatD.MurinetyphusinSouthTexaschildren.PediatrInfectDisJ,2000,19(6):535-538.

3.DavidWalker,DidierRaoult,J.StephenDumler,etal.RickettsiaDisease.In:BsaunwaldE,FauciAS,KasperDL,eds.Harrison’SPrinciplesofInternalMedicine.15th.NewYork:McGraw-Hill,2001.1065-1073.

4.BitsoriM,GalanakisE,GikasA,etal.Rickettsiatyphiinfectioninchildhood.ActaPaediatr.2002,91(1):59-61

作者:hitok  创建时间:2025-02-02 16:32
最后编辑:hitok  更新时间:2025-02-02 16:51